文学网 > 大圹圩农场十二年 > 五十二,上山下乡运动和母亲来农场(之四)

五十二,上山下乡运动和母亲来农场(之四)


这时候,我二姐的大女儿五岁,二女儿两岁。二姐和二姐夫工作很忙,母亲若随我去农场,二姐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压力太大。

        我母亲说,她可以将二姐的二女儿带着到我这来,她可以同时带两个孩子。

        别无他法。

        就这样,她老人家和我带上二姐两岁的二女儿,和我一起来到大圹圩农场。

        我想,老母亲主要还是想来看看她的长孙。

        母亲来到农场后,才知道我们的生活,比她想象的要艰苦得多。

        ·

        在闲暇无事时,我母亲会带上花镜,看看书报。

        这令左邻右舍的人十分惊奇,他们想不到我母亲识字。

        其实,我母亲在一九五几年时,就在街道当过扫盲的教员。

        我姥姥家原本很清苦,本来我母亲在幼年时,也无缘读书。

        但住在我姥姥家斜对门的街坊中,有个大户人家,人称汪家公馆。汪家公馆里的老太爷,曾在四川夔州当过多年知府。他家里的的大小姐,在民国年间要上公学,只是无人陪读,汪家的人不放心。汪家的老太爷出面找我姥姥,要请我母亲陪他家大小姐上学读书。汪家老太爷答应,我母亲的学费,由他们家出,于是我姥姥便答应了。

        后来我母亲要帮我姥姥做针线活,才缀学。

        汪家公馆位于六安老城鼓楼东大井拐与和平巷交界处,紧挨京剧团(解放前新新俱乐部)后门。我家故园与汪家是斜对门,儿时,我经常在汪家公馆内玩耍,衰败大户的冷落景象,给过我很多感触。

        汪家在解放后家产被政府没收,家中后人的成分被划为地主,成为“人民”的敌人。

        他们生活得十分悲惨,几乎什么运动街道都要组织群众批斗他(她)们。

        但老邻居们对汪家的人并无仇恨,斗争他(她)们时多是迫于形势的应付。真正下狠手打斗迫害他们的,是那些热衷于阶级斗争的积极分子和不谙世事的孩子。

        我母亲与汪家公馆的长媳是好友,每当汪家那个善良的“地主婆”被批斗后以泪洗面,想不开几欲觅死时,家母总是前去安慰,开导。

        那情景,历历在目。

        我姥姥除了会做各种衣服,还会做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演戏穿的厚底靴子,会修补损坏的刺绣和戏装,以及修补珍贵的裘皮。她老人家能将那些损坏的精美刺绣服装,修补得天衣无缝。

        我姥姥将她的一手绝活,传给了我母亲。

        ·

        由于老知青在一九六七年后很多人结婚,因而在一九六九年春,大部分已婚的老知青都有了孩子。家家户户,都面临孩子没人带的难题。为此,队部在初夏开办了幼儿园,有孩子的工人在出工时,孩子可以送到幼儿园。

        一个小孩,每月缴费两元。

        这一变化,使我母亲决定,要带着二姐的二女儿回金寨。我亦觉得,我家的生活太苦,老母亲远不如在二姐家享福,故没有意见。

        二姐得知这一消息,给我来信,说母亲难得出远门,要我带母亲去南京、上海等地好好玩玩,并给我寄来二十元钱作路费。

        五月份,我向队部请事假半月,决定先带我母亲和外甥女去南京一游,然后再一起去上海玩玩。


  (https://www.50331.cc/chapter/94683896/49138745.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50331.cc 文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wap.50331.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