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网 > 逆清1845 > 第314章 墙头草作风

第314章 墙头草作风


  对于埃及而言,穆罕默德·阿里算是一个悲情英雄。

  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后期,埃及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想要继续强大下去,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工业实力来支撑,可是工业发展又不能缺少铁矿和煤矿,二者在埃及都十分稀缺,于是穆罕默德·阿里只能选择对外扩张来获取支援,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并不如意,没有给埃及提供工业发展的资源,穆罕默德·阿里迫于无奈之下,只能从列强进口煤铁,然后不断对外扩张以战养战。



  像这么负面循环下去,几乎彻底葬送了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成果,也引起了强国的干涉。

  1840年,英、普、奥、俄、土五国签订伦敦条约,四国组织远征军干涉土埃战争,而埃及的靠山法国又开始摇摆不定,腹背受敌的埃及只能屈膝求和,接受伦敦条约和列强的一切要求,从此穆罕默德·阿里所建立的埃及帝国陷入了慢性死亡。

  随着1838年的英土商约在埃及实施,阿里政权对工业、农业、商业、外贸的垄断被废除,财政状况彻底崩塌,也导致阿里改革没有继续维持下去,陷入了日益衰落之中。

  当然,在英国人看来,这是最好的结果,他们甚至希望让赵源成为第二个穆罕默德·阿里,可问题是复汉军的工业化已经突破了资源和技术的制约,所谓的外国干涉纯粹就是痴心妄想,这个时候只能承认,赵源已经变成了一个彼得大帝式的人物。

  听完大卫的侃侃而谈,文咸略微皱起了眉头,他也不得不承认大英帝国目前并没有多少制约赵源的手段,或许孤悬海外的兰芳算一个,但是兰芳对于此时的复汉军而言,就算没有了也不会真正伤筋动骨,反而会跟复汉军彻底陷入冰点,这一点是英国商人们所不能接受的。

  大卫今日的表态,绝不仅仅代表他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代表渣甸洋行,而是代表着大英帝国政坛的一股强大势力,即日益升起的资产阶级政党。

  一想到这里,文咸甚至都有些哀叹,倘若满清没有这么快崩塌,或许问题还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因为满清不崩塌,华夏士绅阶级就不会那么快倒向复汉军,就连原本有可能牵制复汉军的两江实力派林则徐也从实质上向复汉军投了降。

  等到复汉军巩固完两江以后,到时候就能具备更加雄厚的财政基础,也就代表着复汉军的实力也会进一步膨胀......到时候太平军还能不能挡住复汉军的进攻?而大英帝国这个时候去支持这样一个几乎必然失败的势力,到底还值不值得?

  这些念头在文咸的脑海中一转而过,他沉声道:“单纯从目前来看,我们还需要从长计议,对于太平军的支援应该通过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同时我们也不能放弃跟复汉军的合作,但是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俄罗斯对远东的插手,并不是一件好事。”

  璞查鼎缓缓道:“我们需要跟俄罗斯进行交涉,远东的所有行动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英帝国的许可!”



  .......

  南京。

  对于英国人支援谁还是不支援谁的议论,赵源自然是听不到的,此时的他则正在接见前来觐见的潘世恩、李文安、林聪彝以及沈葆桢等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各地的知名士子,比如常熟翁家的翁同万、斗门俞氏的俞文葆、长洲县的王韬,一众士子俱是青年俊杰,大多都是两江集团在江南的利益代表,初来乍到自然需要向汉王殿下交个底。

  众人已经剪去了头上的辫子,换上了汉王府的官服,脸上也都带着几分喜么洋洋的神情,就连年迈的潘世恩,正让孙子潘祖荫举着一副进献给赵源的字画。

  字画上面写着一首七绝,“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诗句后还有一行小字,上面写着‘崇宁元年春山谷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字迹充斥着几分清隽。

  “殿下请看,这幅字画乃山谷老人的真迹,还请殿下看看这两个‘山’字,可谓妙绝,实在是难得的珍品。”

  潘世恩彻底抛却了内心的顾虑,在赵源面前卖弄着学问。

  赵源对书法也算是略懂,所谓的山谷老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黄庭坚,此人书法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向来受到书法界的追捧,如今想要找到一副真迹也并不简单。

  “芝老,这是从何而来?”

  赵源知道其中应该有一番故事,好奇地询问道。



  潘世恩嘿嘿一笑,道:“殿下,这可是我偶然在琉璃厂收到的,那人自称是山谷后裔,因贫病不得已出卖祖上遗物,倒也没有多要,只要了二百两银子。”

  “二百两倒是便宜卖了,现如今一副真迹怕是几千两也难寻。”

  赵源点了点头,感慨道:“昔日孤在越秀山学海堂求学之际,的确有心练字,先是摹过柳诚悬的字,后来转向黄山谷,后来又颇喜李北海,却是一种都没写好,此事亦深以为戒,这人呐,得恒心,否则办不了大事。”

  听到这番话,众人顿时一愣,他们当然明白汉王绝不会说出一番无缘无故的话,其中恐怕含着一定的深意,而从这番话的本意来,莫非是要大家忠心耿耿,不要三心二意?

  李鸿章反应最为迅捷,立刻拱手道:“殿下教训得是。”

  一旁的年轻俊彦们也纷纷呼应,却让赵源有些哭笑不得,他知道自己的意思被人曲解,不过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索性转过头来说道:“你们都还年轻,做事情需要脚踏实地,专心致志,将来才能成就一番大事。”

  李文安连忙拱手道:“殿下说得极是,臣曾经教育犬子时也曾说过,做事需专一,而今他们在殿下的侍从室磨练,正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赵源含笑点头,两江精英集体向复汉军投诚,自然不能小么——像潘世恩这样的大佬不言,光是潘曾沂、潘曾绶以及李文安等人都各自得了不小的官职,且另外还有封爵赐下,像李鸿章、沈葆桢、林聪彝这些人也都进了侍从室,将来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能得到外放为官,到时候也算是踏上了一条青云之路。

  当然,利益都是在交还的,赵源给了两江集团不薄的待遇,他们自然也需要回馈,因此江苏、安徽以及江西等地的三大政策推行得也十分顺畅,地方大族也都没有阻拦,就连乡公所也都进行得颇为顺利,别看江南是最后纳入统治的地盘,但是由于多番有利因素,乡公所的普及程度甚至还要高过湖南和广西。

  看到这一幕君臣其乐融融的画面,一旁的内务情报司司长罗广平脸上也带着几分淡淡的笑容。



  实际上,在两江归附之前,除了军方的军事计划以外,内务情报司也做好了清洗江南的准备,像这些地方士绅大族一日不服从复汉军的统治,那么到时候就会施加严厉手段进行镇压——在大家伙看来,江南这些士绅大族历来深受大清朝的皇恩,怎么着也会出来几个忠臣孝子,可是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面临着大清朝的衰落,这帮人几乎就要跳出来踩上一万只脚了!

  尤其是面前笑成一朵花的翁同万,罗广平至今还记得汉王殿下专门在这个人的名字上画了个圈圈,声称此人可能会成为大清的死忠分子,必要的时候得将他给干掉。

  毕竟赵源作为后世人,清楚地知道翁同万这个家伙在后来可是成为了光绪皇帝的老师,堪称妥妥的大清忠臣,就连他的哥哥翁同书也还在京城当官呢!

  赵源眯着眼睛看着眼前这帮家伙,心中却已经开始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林则徐同罗泽南的对话他也已经知道,对这帮士绅的墙头草作风不要有任何期待,他甚至可以肯定,即便今天坐在这里的是洪秀全,这些人的态度也不会有丝毫的变化。

  况且,从目前北边得到的情报来看,随着太平军越发强势,已经有不少北方士绅大族进行了投效,他们丝毫不顾太平军过去的种种恶劣行径,已经巴不得让杨秀清赶紧打进京城,好拥戴新天子上位.......甚至在山东地界上,也已经出现了许多渴望投靠太平军的士绅,就连苗沛霖统治下的一些人,也都转变了心思。

  这个时候幸好有曾国藩和林则徐接连北上,算是帮着苗沛霖稳定了淮北的局势,也顺带着将一部分清廷官员的心思勾了回来,没有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否则太平军说不定还真能在短短时间里一统北方哩!


  (https://www.50331.cc/chapter/99824119/65108430.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50331.cc 文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wap.50331.cc